上学期间的语文课本中的哪一篇文章令你印象深刻,对你有很深的影响,为什么?
宋—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每每狂饮小酌必须吟:醉翁之意,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!
我曾经任初中语文教师,教过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词美、酒美鳜鱼肥,山青水秀,朋友情谊绵绵!
虽经流年,至今仍然不忘
影响谈不上,因为时代不同了。
但要说语文课本中印象最深的文章,果断是《孔乙己》。
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爆红的句子:
回字有四样写法,你知道么?
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,一人分得一颗之后,都眼巴巴的望着他再给。
他捂住装茴香豆的碟子:
“不多不多,多乎哉?不多也。”
楼主这个提问,真的是引起了一波回忆杀。要说印象最深,现在《出师表》等古诗词我还能张口就来,但说触动最大,影响最深,还是属那位跳进冰窟窿救人的抗美援朝战士——罗盛教。
我是94年生人,爸妈一直在北京务工,我就是那一***进京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。大概是2000年,在北京丰台区入的小学,那时班里半个班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,北京的孩子占一半,安徽河北河南的同学也不在少数,独我一个江苏的,现在想来还有点与众不同的意味。从小到大,我最爱的就是语文课,喜欢咬文嚼字,喜欢文艺。初中转学回家乡之后的课本都还留着,唯独小学的课本早在几次搬家中失落了。无法寻得原课文,难免有些失落,就连用的几几年的哪个版本也说不上,只能靠着百度,循着记忆中的线索来跟大家说到说到。
其实罗盛教的名字并不十分好记,现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似乎也不再选用这篇课文。我只记得故事情节,却没能记住他的名字。最初只得百度关键词"小学课本跳进冰窟窿救人的英雄",一看到他的名字就全想起来了。我记起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;我记起了他不畏冰冻,三次入水;我记起了自己当时怎样揪着心读完,迫切希望落水的孩子能够得救;我更记起了读到"罗盛教再也没有上来……"时,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眼里是怎样嚼着泪花,像失去了最重要的人……
为什么一定是罗盛教,而不是其他英雄,因为一想到一个背井离乡的青年,再也见不到亲人,甚至他的遗体都无法回到故土就不觉为之震动。这似乎成了我很容易被触动的点,以至我日后再读到跨越国别的感人故事,依然会像是这般的不能平静。像罗盛教、特蕾莎修女、白求恩大夫……他们都是伟大可敬的人,能跨越国别的——一定是爱!
回到家乡念书后,语文课堂彻底变了样。老师为了赶进度,都十分强调文言文和古诗词。每天反反复复的背诵、听写,现代文往往一带而过。也只有在小学,老师才会花好几节课来带着大家"咬文嚼字"地品课文,给大家机会去朗诵课文。也只有在那时,这些真情的流露,不会被称为"矫情"。语文老师常跟我们说,"容易感动的灵魂是幸福的",我喜欢这位远离家乡,为了异国孩子舍生忘死的罗盛教,我更喜欢那时读着罗盛教就能流下眼泪的自己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越来越学会了逞强,不再在空间、朋友圈流露自己的小情绪,更愿意分享一首歌,一篇公众号文章代我们述说一些难言的情绪。我们长大了,但是我们不快乐。
不应该是一篇文章,而是在各个不同阶段影响较深的文章。即在初中时期,鲁迅先生写的《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》《故乡》;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节选《生命的意义》;高中阶段鲁迅先生的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,还有巍巍写的《依依惜别的深情》。这些文章都深深地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,奠定了自己人生的认知和追求。
古代文人为什么努力读《左传》《汉书》等史书?现代人读《汉书》《左传》还有类似价值吗?
《左传》原名《左氏春秋》是春秋未期鲁国左丘明箸,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!这部书包含强烈儒家思想,等级秩序,宗***理等,《汉书》是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,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!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在这个背景上创作的,也是儒家思想理论,所以古文人努力阅读,取得功名利禄!
《左传》故事很多,对现在人仍有启发!
- 著名的一“曹刿论战”两军对战时,等对方士气低靡时,鼓足士气,出战必胜,敌人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”所以能克敌!二“唇亡齿寒”晋献公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,虞国诸候知道虢国是他的***,***如被攻陷,自己也会受影响!所以没有答应,比喻两者关系相互依存时,不能割舍!三“痛心疾首”秦国曾帮助过晋惠公,登上国君位置,后期因为互相争夺地盘,秦国拉拢狄国攻打晋国,又拉拢晋国攻打狄国,在政治上反复无常,晋惠公身感“痛心疾首”通过联合各国诸侯,打秦国!春秋时军阀互斗,尽显国家之间,人与人间的本性!
《汉书》里载着许多经典故事,能使人借鉴!
- 包括一些成语故事“朝令暮改”本朝出令而暮己得,却是朝出令暮己改,比喻国家法令,制度反复无常,得不到施行!“筑坛拜将”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,向他询问,征战计策。说明古人非常尊重人才!“还乡昼锦”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,体现古人理想,富贵还乡,光耀门楣。《汉书》里讲求做事方法的成语很多“问羊知马”比喻经过推敲,比对,能得到事物真相,要知道马的价值,问一下羊,牛,的价值!“飏汤止沸”从锅中舀汤,再倒回去,想止水沸腾,不从根本解问题,于事无补!
《左传》和《汉书》里的包含儒家思想是古文人努力学习的原因,现代人也可以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!
昨天看了白云先生的分析,我觉得说的挺对的。古代是士人教育,出去之后要做官的;而现在是匠人教育,出去之后是干活的,搞科技研发之类的。
所以这些东西对搞科技啊,搞工匠活的一些人来说可能没用,但如果你想当官的话,还是有用的。
古代讲士农工商,工大概就是现在讲的科技工匠之类的。那时候是有专门的学校培养工人的,也有专门的学校是培养士人的。而现在是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培养工人的,很少有学校是培养士人的。
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物理、化学、机械这种理工方面的东西,而文科方面的东西也都是偏向于应用或设计。并没有专门培养做官人才的学校。
如今想要做官,要考公务员,而公务员考试机构的培训,也只关注在考试,而不关注在如何教人解决事情,或者做一个好官。
所以现在考试文科背景的人可能走的更远一点,因为他文科基础好,在读这些古人的圣贤经典的时候,比较容易理解,可以学习好。读通了古代的典籍,对现在也是有帮助的。